“与自己共处”读书会于2007年5月15日(周二)开始 -
- “与自己共处”读书会-
时间:2007年5月15日(周二)开始,每周二 晚19:00-21:30。
题材:佩玛·丘卓著作 及 奥修著作 之节选章节
北京市 朝阳区 丽水嘉园(朝阳公园南门对面)5号楼608室
电话:010-51398831;13511035779
读书会
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生存状态,或憧憬什么样的生活前景,我们都是透过自己的经验去体会或想望它们的。说得直白些,我们是透过自己的观点、心情、甚至身体,来认识与碰触这世界的。所以去了解我们自己,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然而“了解自己”是复杂而漫长的人生功课,是一生的事,它无法在小小的读书会里被“速成”,就像不能指望吞下一颗药丸便长大成人一样。即便如此,每个人还是可以在“了解之路”上多迈进几步,以便为其他机会打开一扇门,这就是读书会所能并且所要给予的那部分。
* * *
- 与自己共处 -
从小,我们都被迫阅读过励志文章与座右铭,看起来似乎每个人都该因此而“快乐地生活”了。然而随着年岁渐增,我们发现仅仅抱持着「坚强」与「乐观」的态度,并不真能处理生命的方方面面。甚至有时自以为的“坚强”和“乐观”,正是痛苦的来源。
于是我们不禁要问,到底有没有一种可能,让我们得以享受孤独、坦然绝望、甚至拥抱死亡……并借以断除无谓的苦痛呢?面对如此多的疑问,我们邀请你来尝试一次心的旅行,暂时放下过往的思考惯性、丢下平日的包袱。比如: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恐惧,了解勇者正因有所畏惧而生勇气;我们也可以否定「希望」,因为唯有坦然绝望,才能再生力量,等等。
每个人都无法避免那些人类所共有的经验:恐惧、怀疑、孤独、别离或任何“己所不欲”的情境。只不过,我们都习惯用各自的花哨方式去掩饰它们,我们也许去看电影、上网、喝咖啡,甚至静心冥想。总之就是不接触内心那份苦受。不是说上述事情本身是不好的,而是说,我们若利用它们回避自己,不肯和自己在一起的话,那么这会是极不善待自己的做法,也无法使人从中成长。
而“与自己共处”则意味着,试着学习如何直视那个陷落之处,如何与那些令人痛不欲生的历程同行。毕竟,所有的人生情境,都可能是一份珍贵而温柔的礼物。
读书会主持人
宁偲程
n 个人所实践
四念处谛观( / Vipassana);
葛吉夫·神圣舞蹈(Gurdjieff Movements);
藏传佛教体系;
n 个人所涉猎
ü 佛教与印度教体系;
ü Meher Baba及苏非学派;
ü Gurdjieff学派。
ü 钻石途径(Diamond Approach);
ü Adi Da体系;
ü 克什米尔识知学派(Kashmir Shaivism);
ü 超个人心理学
* 实践不是为了获得更高状态,而是为了知道我们是什么。
程俊源(多杰,Dorje)
n 禅修历程:
92年~2007年,系统化的藏传佛教学习与实践,15年的佛教冥想经验。
n 个人专长:
ü 佛教理论
ü Lojong修心法
ü Ngodro修持
ü 藏传佛教传统止观禅修
ü 《Yoga Sutra》与印度数论瑜伽哲学
n 课程指导:
ü Pal dPa’ Wo’i dGong Pa(《吉祥勇士心》)
ü 瑜伽经与冥想理论
n 座右铭:
世上一切不幸源于自私,一切幸福始于利他。
|